“为什么我给别人刮,明明感觉到板下有东西,可就是刮不出痧呢?”
“为什么我被别人刮完之后很累,到了第二天甚至都起不来床,这种情况正常么?”
“刮到什么程度才算刮透呢,有没有一个标准啊?”
……
以上是健康营学员在刮痧课课上经常问到的问题。
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位刮痧高手,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。
功夫无他,唯手熟尔。
要想在刮痧上有所突破,成为一名合格的刮痧师…傅,离不开反复、深入的练习。
对初学者来说,由于刮的人次、部位不够多,在具体刮的时候,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发力,刮痧姿势也各种别扭,时间一长,各种腰酸背痛胳膊酸随之而来。
所以,在一开始,我们就强调施术者首先要先舒服来,这个舒服就是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施术,尽量舒展,可以像理发师Tony一样,去摆弄受术者,使其被刮的部位充分暴露出来,而自己在挥板的时候,尽量顺重力的方向自上而下,这样会非常省力。大家可以试着想象一下换灯泡,逆重力而为,是很累的事。
在此基础之上,高手与小白的区别还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。随着练习的深入,刮的地方逐步增多,对刮板的各个部位的使用,以及哪个部位以最好的角度切进去,慢慢的,都会变得得心应手起来。
这里我们再聊一下刮痧手法和在实操的时候具体怎么刮。
首先,我们回顾一下刮痧的原理:
调动被刮者自身的气血,使病灶处变得多气多血,最终疏通板下、病灶处的淤堵,排邪外出。
八个字概括的话,就是“调动气血,疏通淤堵”。
在实操中,高手往往能很少地调动被刮者的气血,而最大程度的疏通板下、甚至是深层病灶处的淤堵。做到了这一点,在被刮完之后,被刮者往往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。
在停止施术后,如果不对身体进行过分干扰,如:暴饮暴食、剧烈运动、洗澡等将气血调往他处的行为,被调动的气血还保持原有的惯性继续往外推痧毒,这个进程有可能持续一天至一周之久。刮完的第二天有疲惫感是正常的,但一般不致于起不来床。
具体操作练习,又可简单概括为:
“以知为度,由浅入深,透皮入骨,频率稳定,不疾不徐”。
“以知为度,由浅入深”
每个人对疼痛的感知度不同,承受度也不同,在刚开始刮的时候,力度不可一上来就过大,可以以一个较小的力切进去,一边观察,一边逐步加力,直到调整到被刮者觉得舒服的力道,并贯穿整个施术过程。如果因为力度过大,导致受术者疼痛难忍,其肌肉一定紧张,气血的调动势必受影响,刮痧效果也就不会太好。
“力求透皮入骨”
淤堵存在于身体的各个不同层次,以手臂为例,从表皮至骨头就可分为皮、肌肉、脉、筋、骨。
理论上,刮痧时,力能透到哪一层,时间足够长,这一层介于皮肤之间的瘀堵都可以很好的被疏通。
首先,刮痧是不以出痧为目的的,部分初学者很在意出痧,认为只有把痧刮出来,出很重的痧,才算有效果。在刮的时候,尤其是不太出痧的时候,就会用更大的力去刮,往往把被刮者刮的嗷嗷大叫,痛不欲生,被刮完一次之后再不见面。
这里有一个取巧的方法,就是刮痧时,手臂的大臂、手肘、小臂、手腕、手指自上而下放松,完全交给重力,握着的刮板也当作是手臂的一个延伸,不刻意用哪一块肌肉用“力”去刮,而是整体放松,把胳膊和板当作一个整体,施加部分重量在皮肤表面施刮。如此施术,力就能透进去,刮的感觉就像是刮皮肤深层里面的东西,而不是在刮皮。
但凡是用小臂、手腕或大臂的任何一处肌肉力量去下板,其力往往止于皮肤与浅表肌肉之间,久之被刮者感到皮疼,而施术者手臂肌肉酸痛。
“频率稳定,不疾不徐”
如果做到这一点,在局部反复刮磨,就容易催气、造气。另外,如果保持稳定的频率挥板,能量会以波的形式往病灶深处传,直至气至病所。
功夫无他,唯手熟尔,所以,练起来吧。
-END-
文/
编/
审/
张炀阳
呢喃
徐燕
厚朴健康营丨健康生活聚居地
致力于恢复中医传统,开启人的自爱、自脩、自觉、自治的系列中医课程。以厚朴精华课程为核心,内容涉及修身课,实操课,中医理论课。课程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与实用技法的训练,用9天时间帮助大家“业余学,身家用”,
让中医融入大家的生活。
扫码或点击图片报名
扫描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pygav.com/yfbj/13918.html